“性无善恶”与“穷理尽性”——苏轼的《中庸》诠释解析
作者: 张培高 张华英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
关键词: 苏轼 《中庸》 本体论 内圣外王
摘要:“中庸”是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,苏轼的诠释则是对以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,其发展之处为从本体论的高度来诠解《中庸》。他认为舜、禹、皋陶之所以能够达到“中庸”的境界,是因为他们能够“穷理尽性”。所谓“穷理尽性”,就是认识、体察“道”之大全,而此“道”是宇宙之本原、本体。若能体道,就能“道济天下”。由此,苏轼既论证了达到“中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,又论证了“内圣”与“外王”的合一。当然,因苏轼理论自身的不足,其《中庸》诠释被理学家所超越是必然的。
上一篇:身体性自我知识初探
下一篇:三冒以成“吾”——方以智论哲学主体的展开